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部署,推动古建筑技艺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近日,古建筑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交流会在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建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办、湖北建院承办,来自行业协会、高校、企业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技能人才培养大计。
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部门主任赵昭表示,当前古建筑行业亟需破解传统工匠断层、职业标准滞后、关键技术瓶颈三大难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立足行业全局,围绕职业技能竞赛方案、国家职业标准修订、专家团队建设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段昌虎提出,推进城市更新应坚守“最小干预”原则,平衡发展需求与文化存续的关系,让历史与现实在交相辉映中,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
湖北建院党委书记程超胜表示,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院校要联动企业、协会共建“古建匠才孵化器”。
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人员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剖析行业发展痛点,提供解题之道:
曲阜市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表示,当前古建修缮领域面临传统工匠断层、青年从业者技能单一等问题,呼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定向培养机制。
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古建园林与环境工程分会等协会代表表示,要注重传统营造技艺的抢救性挖掘,加强古建筑工种标准化培训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工匠认证体系,强化地域特色保护条款。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建院等院校代表分享了“现代学徒制、传统师承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他们提出,在课程设置中要强化古建筑材料认知、大木作技艺等核心能力培养,让学术研究成果更好服务于技艺传承。
以赛事为媒。与会代表就《2025年古建筑职业技能邀请赛实施方案》展开热议,从实操考核的项目设置、评分机制到安全保障逐项优化方案,力求打造兼具专业性与示范性的行业标杆赛事。
以标准为纲。针对古建筑行业技能评价标准分散问题,启动《古建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修订,形成“标准-教材-认证”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推动技能评价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聚智库护航。成立涵盖修缮团队资深匠人、高校建筑史学教授及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职业技能竞赛与技能标准编制专家团队,为后续标准制定和赛事评审提供智库支持。
随着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需求的持续升温,以技能人才为支点的传统建筑技艺正迎来传承发展的黄金期。一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适应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将为守护中华文化遗产、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工程项目,北京地铁22号线标项目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还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的施工管理,为行业作出了有益探索。北京地铁22号线标项目经理、北京建工高级工程师尹伟凭借卓越才能和创新精神,带领团队攻克众多施工难题,彰显了建设者的风范与担当。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2日上午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表示祝贺,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青年学生、向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致以问候。
中建五局医疗建筑设计院积极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构建设计成本一体化协同体系,通过全流程价值优化与资源整合,打造“品质与成本双控”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建筑业企业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构建更多竞争优势。
近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中试验证平台对外开放服务目录(2025年版)》,中国二十二冶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钢结构制作工程技术中试基地、多向模锻件及重型装备中试验证平台两大平台成功入选。
“苏超”的火爆出圈在当地激起千层浪。这场盛宴不仅燃起了大众的体育热情,其溢出效应还唤醒了江南水乡深处的传统村落——球迷从体育场浩浩荡荡地走出来,驱车不久便抵达周边田野,看乌篷船划开粼粼波光,听评弹艺人拨动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