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迪士尼加速器项目(Disney Accelerator)公布2025年入选企业名单,
DramaBox从数千家候选公司中突围,是四家入选企业中唯一的中国公司。
据悉,参与该项目的公司将获得一定的投资资金,并有机会与华特迪士尼公司各部门的领导者探索合作。目前,迪士尼在多个社媒平台上发布了该名单,多家外媒跟进报道。
DramaBox转发了迪士尼的官宣,并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此次“双向奔赴”:该计划支持重新定义故事讲述的成长阶段创新者。DramaBox正在通过制作竖屏短剧来重新定义移动优先的叙事,总部位于新加坡,团队遍布洛杉矶、韩国、日本等地,在全球拥有400+名团队成员(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正在为移动一代打造最令人上瘾的娱乐节目。
结合短时间内海外短剧相关的几个投融资甚至上市的案例来看,显然,迪士尼选择DramaBox这件事应该放到海外短剧当前的发展语境中来看,相当于一个较为明确的信号:曾经被视为“草根内容”的短剧,正在被全球资本重新定义。
本期,短剧自习室结合近期几个短剧相关方的资本化案例来看看:资本将如何重塑海外短剧生态?押注了哪些核心价值?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又有怎样的共性标签?
其中,DramaBox的收入仅次于ReelShort,两者是唯二单月收入超4000万美元的海外短剧应用,第三名应用的收入量尚在1000万+的级别。(数据来源:Appfigures)
该项目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主要面向风险投资支持的、处于成长期且拥有创新技术和商业理念的的初创企业,以补充华特迪士尼公司的经验,并致力于对科技和娱乐的未来产生影响。
其今年的官宣动态中有这么一句话:体现了迪士尼在创新领域的多种投资方式,为那些在各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与迪士尼未来娱乐愿景相契合的优秀新兴公司提供了独特的发展机遇。
大型工业3D打印工厂;LIMINAL Space开发全息3D LED显示技术,带来沉浸式娱乐体验。自2014年以来,已有超过60家全球公司通过迪士尼加速器获得资助,其中包括Epic Games、Eleven Labs、Kahoot!、Attentive、StatusPro、AudioShake等等——不乏专注AI等新技术应用的公司,同样可见一斑。(相关截图)
华特迪士尼公司创新副总裁David Min一语道破核心:“新技术的出现对娱乐行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通过迪士尼加速器计划,我们为迪士尼提供了一个专门的架构,使其能够拥抱这些技术,并以观众期望的速度创造全新的叙事体验。”
全球总下载量超1.08亿次,首次突破1亿次;总收入超2.09亿美元,首次突破2亿美元。
但同时,市场热起来也意味着面对新的中小玩家树起了门槛。在短剧自习室对多位海外短剧从业者的调研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海外短剧资源逐渐向头部或“家底殷实”的专业玩家聚拢,
这个阶段进场的大多是不差钱的主,比如家大业大的迪士尼,万一DramaBox走低,风险在承受范围。“万一真爆了也能搭上顺风车,谁知道短剧是不是下一个苹果。”某位接近金融行业的不具名人士向短剧自习室如此说道。
“这是一个完善生态链的动作。”手握大量IP和技术资源的迪士尼处在上游,各种具体的娱乐内容形态处于下游
可以说,迪士尼选择DramaBox的动机是当前海外短剧资本化的一个缩影——押注新赛道里面的佼佼者,博一个更高的收益机率,加速热钱循环。
CreativeFitting(井英科技)宣布完成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老股东九合创投领投,投资逻辑也基本如此。
目前整个行业仍然处于投入阶段,且在内容生产、用户获取、人才争夺、舆论等各个维度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海外短剧现阶段的生存环境稍显“严峻”,账期长、少有垫款等难题始终悬在从业者头顶。
前一年的预算出不了账,筹备一半的项目也只能取消,哪怕制作方已经预付了场地费用。
一个项目垫款十几万美元,如果一个月开8个项目,公司就得垫款超过80万,乃至近百万美元,账上的现金流呈现出惊险的曲线。
对于制作公司来说,暂时收不回来的一两百万美元约等于六个项目白干,资金压力足以让一家小的制作公司资金链直接断血。“我在想,我的同行有多少已经撑不住了,去年北美的四十来个制作单位现在变成十多个。”
在短剧自习室的调研过程中,韩国短剧市场也呈现出类似的困境——有韩国短剧从业者透露,部分短剧平台轰轰烈烈进场,又在短时间内因资金链问题铩羽而归。因此,活下去成了海外短剧市场上的最优先级,资本化是其中一块浮木,至少能在一定时间内保证资金链的可持续。
短剧自习室了解到,旅程娱乐在4月完成了准备工作,并正式提交了SEC(美国证监会)文件,正在纳斯达克排队上市。
无独有偶,我们在井英科技的发展历程中也感受到了资本化的助力。距离最新一轮融资恰好一年之前,井英科技在2024年7月宣布完成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百度集团投资。
朱江在井英科技获得百度投资时曾表示,“技术的进步和革新源于应用场景的驱动。尽管全球AI领域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在开发最先进的基础模型上,但焦点正在逐渐转向实际应用。人们更关心的是哪些AI原生应用能够成为超级应用。
彼时恰逢海外短剧爆发,井英科技迅速将AIGC视频生成模型Reel Diffusion投入这一新生行业,并计划发布全球首款AI短剧APP进军海外短剧市场,这也就是后来的Reel.AI。
在这场海外短剧的资本化浪潮中,资本的面孔与诉求早已分化,不同类型的资本带着各自的逻辑入场,让这一周期呈现出明显特征。其一是投资方多元化。
产业资本的布局带着鲜明的 “生态卡位” 特征,并不追求短期回报,比如海外短剧平台资本化背景板中的那批游戏公司、流媒体、科技巨头等。
财务资本则不同,一般是专业的投资方下场,因看好行业前景而持有,大多需要为收益负责,比如先后投资井英科技的真格基金和九合创投。
作为百度创始团队“百度七剑客”之一,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的投资逻辑很清晰:瞄准行业,寻找将大模型能力与行业场景结合得最好的团队。2023、2024连续两年,九合创投所投项目的AI含量都达到了50%。
资本化关键词是「短剧」和「AI」,关注点也逐渐从“用户规模”转向盈利效率与技术壁垒——对于资本和相关方来说,后者才是“延寿秘方”。
可以说,无论是寻求融资或上市,本质上都是市场玩家应对当前海外短剧行业环境不确定性变化的确定性举措。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Venture Intelligence数据,2025年印度短剧OTT平台融资总额达4400万美元,较2024年的2800万美元实现57%的显著增长。从公开融资记录来看,行业融资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Chai Shots短剧平台于今年7月获得的500万美元投资,创下目前已知单笔最高融资纪录。
海外短剧的发展土壤使然,除了部分已经找到足够细分的区域市场或用户群体以及部分现金流宽裕的短剧平台,或许能够偏安一隅外,处于激烈竞争区域市场的海外短剧平台同台竞技,都难免面临资本化的选择题。
短剧企业需要资本化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融资需求、战略升级、风险与估值
而更容易得到资本青睐的短剧企业也有其共性标签,除了在前文中提到的拥有技术护城河、商业确定性、团队可信度、赛道红利、阶段适配
就拿井英科技来说。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企业并非短剧出身,而是国内最早基于大模型探索视频生成的团队之一,创始人兼CEO朱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技术专业出身让朱江及其团队极具科技应用的敏锐性,并凭借AI和短剧的结合落地,一轮又一轮地快速拿下投资。另一家海外短剧平台StoReel完成数百万美元战略融资的案例,多家媒体在报道时都会特意提及背后的团队阵容。根据36氪消息:
StoReel的创始团队来自于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院校。CEO Eric曾主导柠萌影视短剧业务建设,负责国内短剧架构与海外短剧内容体系搭建,并成功推动柠萌影视上市;COO&CFO具备丰富互联网运营与战略经验以及深厚的投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CCO首席内容官为美籍华人,负责StoReel内容的本土化与跨文化适配;CTO为前AI公司技术负责人,拥有字节跳动和陌陌科技的深厚技术背景;投放负责人曾带领短剧产品进入全球收入榜前20。
行业的入场门槛被进一步拉高,可以预见后续将会有其他平台跟进资本化,有概率演变成海外短剧版“网约车烧钱对垒”的商战时期,相关方整合加速,巨头的量级将会出现飞跃,而小平台要么被收购,要么在资金耗尽后离场。
与此同时,旅程娱乐冲刺上市也代表着制作方企业试图重新锚定生态位:通过资本化聚拢更大量级的设备、团队、版权等核心资源,从单向承制的乙方转向掌握更多主动权的出品方。
随着资本持续下注,行业可能很快会出现类似国内的“派系竞争”,即点众、九州等大平台通过投资绑定产能以掌握竞争话语权。
减轻了技术迭代的高昂成本负担,或将推动生产链重构,进而让AI短剧的产能加速突破,产生足以证明技术赋能有效性的代表作,甚至是爆款。比如,井英科技的《Lost Before I Found You》再次登上热榜。
DramaBox在接受迪士尼高层辅导的过程中,战略是否会转向值得关注——可以视为长期主义的资本倒逼海外本土短剧发展、译制剧格局松动的一个奇点。
当「短剧」和「AI」成为资本化的高频词,当迪士尼与DramaBox的logo出现在同一份新闻稿中,海外短剧的资本化进程逐渐超越单纯融资拿钱的初级阶段。
而资本从来不是慈善家,它追逐的是AI技术的降本增效,押注的是全球化市场的红利,期待的是内容生态的升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