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长征娱乐平台
文化中国行|中国李庄:烟火人间 烽火印记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7-05 20:06  

  央广网成都7月5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王颖)晨光熹微,坐落在长江之畔的李庄古镇在街巷灶台上的腾腾热气中苏醒。一把细面,十几味小料,再搭配上秘制红油,一碗香气四溢的燃面是小镇居民开启崭新一天的“标配”。吃过早饭,张洁便回到自家的小店,开始了一天的活计——制作白糕,一道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当地传统美食。

  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悠悠江水滋养出独特的美食文化,传承至今,成为李庄人抹不去的乡愁。往昔波澜壮阔岁月中的“一纸邀约”,更为李庄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抗战文化,彰显着这座小镇的文脉风骨。

  张洁是土生土长的李庄人,从母亲那里习得白糕制作技艺后,便和丈夫在古镇上开起了小店。干净整洁的操作间里,她和店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制作一块地道的白糕,从用料到工序都十分讲究,发酵、炒制、装模、切糕等步骤几乎都需手工完成。

  “手工制作虽然产量有限,但却是白糕好吃的关键,我们不怕花时间。”张洁说道。2023年11月,李庄白糕的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宜宾市翠屏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李庄白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那时的李庄是长江上游重要码头,经济繁荣,当地人有余粮制作各式糕点。白糕最初被称为白糖糕,是过年期间家家户户必备的美食。后来经过不断改良,白糖糕口感变得“软糯化渣”,逐渐被人们叫做白糕。1940年,同济大学等学府内迁李庄,人口增多,物美价廉的李庄白糕备受欢迎,镇上白糕店陆续增多,制作技艺代代传承。

  “在我小时候,家里人还不会做白糕,每次跟着妈妈去镇上赶集,她都会买一块让我和姐姐分着吃,当时白糕在嘴里化开后那甜滋滋的味道,我到现在还记得。”张洁回忆道,对她来说,白糕不仅是自己谋生的手艺,更是弥足珍贵的童年记忆。

  李庄白糕成名已久,近年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逐步实现品牌化转变,不仅承载着李庄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漫步在小镇的街巷中,每走几步便会看见一家白糕店,商家们在保留经典原味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桂花、茉莉、玫瑰等几十种口味,并开设网店,通过电商平台将李庄白糕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有很多游客为了尝一口白糕专门来到李庄,我店里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看着自己家乡这么受欢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张洁笑着说道。

  “抗战时期,受“‘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的倾情相邀,国立同济大学辗转内迁李庄,在这片土地上坚守学术研究,延续中华文脉。”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内,讲解员正在为参观游客讲述李庄与同济大学的故事,张洁在一旁听得入神。

  “这段历史以前只在课堂上听过,现在我想仔细看看这些档案资料,了解得更透彻一些。”张洁告诉记者,她已经来博物馆很多次了。

  1940年秋天,同济大学师生分批抵达李庄,随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等十多家文教科研机构纷纷迁驻于此。一时间,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镇,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精英和莘莘学子,人口也从3000余人猛增至12000余人,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之一。

  李庄六年,方寸小镇上的文教机构不仅没有沉寂,反而愈加顽强,开花结果。抗战胜利后,师生们陆续告别李庄,但在这段岁月中淬炼出的精神与风骨,将永远被这片土地铭记。

  如今,为了加强李庄抗战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当地政府对同济大学旧址、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等众多抗战文化遗址进行了修缮和维护,尽可能保留了建筑原貌,并组织学者积极开展对李庄抗战文化的研究工作,收集整理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深入挖掘李庄抗战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的建成,更是系统地展示了李庄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长江东去,浩浩汤汤。李庄这座带有历史厚重印记的小镇,在时光的打磨中焕发出熠熠光彩,并延续着包容开放的遗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美誉的李庄,游客数量超过45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奇妙碰撞。李庄正以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石,积极探索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Copyright © 2025 长征娱乐-科技注册场景,让平台更有趣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