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长征娱乐平台
广西烟火·八桂圩日 那良那个四方街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6-22 14:12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推出“广西烟火”专栏,记录烟火人生里平凡者的故事。“八桂圩日”系列报道,将带您走进广西14城具有代表性的圩镇集市,一起感受乡村热热闹闹的消费场景,触摸八桂大地蓬勃的脉搏,体会那份深藏在圩日里的人间烟火与温暖乡情。

  圩市总有早起人。6月19日,天未透亮,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一扇朱漆斑驳的店门“吱呀”推开,卷心粉店老板何大姐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门前的灶膛里,昨夜埋着的炭渣还泛着暗红。她蹲身轻吹,几点火星跃起,新添的柴火便“噼啪”燃起,火苗欢快地舔舐着锅底。

  不一会,蒸锅里热浪渐涌。何大姐麻利地摆好蒸笼,整理着米浆、馅料……“何姐,老样子,两条。”晨曦微露,小镇居民唐青青循着熟悉的香气而来。

  何女士专注于手中的卷心粉制作,记者在一旁对其进行采访,记录美食背后的故事。记者 杨康 摄

  何大姐抄起铜勺,舀起雪白的米浆,手腕轻转,米浆便均匀地铺在蒸笼棉布上。待她再掀开笼盖,一团白雾温柔升腾,宛如清晨河面的一缕薄纱。雾气散去,粉皮已凝成一片莹润的洁白。肉沫、木耳丝、胡萝卜丁被均匀撒上,竹杖轻巧一卷,一条圆润饱满的卷心粉便滑入盘中。

  粉皮裹着咸香的肉沫、爽脆的木耳、微甜的胡萝卜,再淋上秘制的炸圆葱酱料,唇齿之间都是满满的幸福味道。“Q弹韧劲、鲜香爽滑,真的好吃!”唐青青头也不抬,嘴角上扬。

  卷心粉紧密卷曲的身形清晰可见,表面微微泛光,香味似乎要溢出屏幕。记者 杨康 摄

  店前已悄然排起小队。队伍里,有从防城港各地赶圩的乡邻,也有跨越山海、自越南慕名而来的食客。一口卷心粉,是中越边民舌尖上共认的乡愁。“年轻时,我就接过了母亲的手艺,一干40多年。”何大姐说,卷心粉是经本土改良的“中越融合版”,承载着两国人民对美食的共同追求。

  瞧这新鲜出炉的卷心粉,每一圈都裹满浓郁酱汁,色泽诱人,令人垂涎欲滴。记者 杨康 摄

  那良镇,地处中越边境。清顺治年间,那良渐成圩镇。作为盐马古道上的明珠,凭借北仑河、那良江两条黄金水道,至清末民初,这里已是商贾云集的边贸重镇,客似云来,繁盛一时。

  岁月流转,那良依然守着四方老街的格局——官街、法式街、担水街、粉街。赶圩的人们漫步其间,脚下是光润的石板路,身旁是带着异域风情的斑驳洋楼,恍惚间,仿佛与三百年前的旧时光撞个满怀。

  行至粉街中心广场,偶遇退休教师严维章。他指着广场中央那座敦厚的巨型石磨,热情道:“看它,就知那良的粉为何这般好吃了。”

  街如其名,粉街上林林总总的粉店。不管是卷心粉,还是汤粉、炒粉,所用的粉浆皆由石磨手工制作而来。要做出上等米粉,从一开始就要严控火候,比如浸米时间不短不长,米浆必须不稀不稠,炉火也要不大不小。只有把握好了,才能保证蒸出来的米粉厚薄均匀,细嫩柔韧。

  这方石磨,无声诉说着那良人的生意经——凭的是匠心,靠的是诚信。这朴素的法则,曾支撑起法式街昔日的辉煌。“在此街建屋的多是从粤港澳和国外经商回来之人,所建之房无论风格艺术还是建筑质量,在当时都堪称一流。”土生土长的严维章对老街历史如数家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幢形如古船的三层洋楼引人注目,阳台上的莲花石托静默无言,见证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繁华。

  从高空俯瞰,那良镇的圩日街道犹如一幅鲜活的市井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记者 杨康 摄

  时光奔流不息,圩日如约而至。每逢农历一、四、七,那良的四方街便汇成欢腾的海洋。街道两旁,新鲜的瓜果蔬菜、活蹦乱跳的河鲜、带着泥土清香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店铺里,手工编织的竹器精巧别致,绣着民族图案的衣裳色彩斑斓,越南的斗笠、咖啡、红木工艺品,更添异域风情……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在摊位前忙碌着,他的竹编制品精巧别致,吸引了不少顾客。“这些都是我亲手编的,祖传的手艺,不能丢。”老人笑容淳朴,眼中是藏不住的自豪。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乡土与时尚共存。镇上的老手艺人依然坚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而年轻人则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将家乡的特产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站在四方老街的青石板上,喧嚣的圩市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眼前是熙熙攘攘的乡民、商贩、游客,一张张面孔似曾相识;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吆喝、讨价还价、笑语欢声。这生动的一切,如同被时光的刻刀细细描摹,深深印入心田。

  那良这座边陲小镇,用数百年的繁华诉说着:成长,是坚守中的交融,是根基上的蜕变,是平凡中的生机。这,正是中国人藏在烟火里的生活智慧。

Copyright © 2025 长征娱乐-科技注册场景,让平台更有趣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